柜子在古代文献中的说法

更新时间:2024-05-13 22:47:38 人气:889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柜子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具元素被广泛记载和描述。它不仅承载了日常生活的实用功能,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

早在先秦时期,《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天府”一职掌管珍宝财物,“府”的概念即包含了储藏物品之器具——早期形态的大木柜或石櫃,在这里已经体现了其收纳、保管的功能属性,并且因其用于存储重要物件而显现出尊贵的地位象征意义。

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对“椟”有所诠释:“椟,匮也。”这里的"椟"、“匮”,便是指木质箱匣类容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柜子雏形。它们多以实木精制而成,用以防潮防腐蚀,用来存放衣物、书籍及各类珍贵器物,反映了古人对于生活品质追求以及物资管理智慧的高度体现。

唐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柜子的设计风格日趋丰富多样。“橱”这一名称开始出现在古籍之中,如唐代杜甫诗句有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重述。看取前朝笏,亲曾拜明主;今来典宅卖,不值一瓶楮(注:当为‘厨’)”。此处虽然并非直接描写橱柜本身,但足以反映出当时家居生活中柜橱已颇为常见,成为权势衰落与否的一种现实对照载体。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家具发展的鼎盛期,柜子的形式种类更加繁复多元,出现了顶竖柜、亮格柜、圆角柜等多种类型。明代高濂在其著作《遵生八笺》中详尽描绘了各种式样的衣柜、书柜等,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室内陈设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社会地位等级差异的表现手法。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提到的博古架、闷户橱更是将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凸显出极高的工艺水准与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从远古时期的宝藏库到后世各具特色的各式柜橱,无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柜子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记录下了中国古代的生活方式、礼仪制度乃至思想观念的变化历程。它是物质文明的一面镜子,也是精神世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相关记叙解读,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脉络和深邃的人文底蕴。
评论 Comments
相关文章 ARTICLE